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文学云作家报淄博词典
淄博词典天空之城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2026|回复: 5

沧桑岁月话农耕

[复制链接]

4

主题

5

回帖

8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6
发表于 2019-7-8 14: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玉军 于 2019-7-8 19:08 编辑

沧桑岁月话农耕
临淄  李玉军

我们的祖国,走过七十年风雨历程,迎来辉煌的七十华诞。祖国强大了,人民富裕了。

作为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感慨最多的是:我们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耕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汗滴禾下土”的农民正从沉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累弯了腰的农民终于可以挺起腰杆!

新中国成立之初,耕地靠的是人和牲畜拉犁,一天下来耕不了多少地。播种用的是人拉的单眼耧或者牲畜拉的双眼耧。由于工作效率低,一季小麦播种常常一个多月才能完成。浇地用的是辘轳,一桶水一桶水从井里往上提,人们常说:停下辘轳干了畦。后来有了人工水车,仍然效率很低。一到干旱年月,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枯萎。玉米播种,用䦆头刨坑,手撒种,脚平窝。到收获的时候,靠的是双手和镰刀。运输工具就是木轮推车和马车。脱粒,玉米靠的是手工和棍棒,小麦就靠人或牲畜拉石头磙子碾压。这个阶段,农民挥洒着汗水,挣扎着,在黄土地上谋求生存。

七十年代,农村的生产队里有了拖拉机,耕地播种运输收获开始机械化。尤其是小麦收割,人们逐渐不再用镰刀,解放了劳动力。浇地用上了机井,旱涝保收。但小麦脱粒用的是小型脱粒机,效率低。妇女们用压镰子把麦穗割下来,堆成堆。常常是麦连秋,秋连麦,场院里头忙又忙。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小麦脱粒用上中型脱粒机,麦收时间明显缩短,但机器用人多,农民仍然摆脱不了沉重的劳作,为了赶时间,常常通宵达旦。

九十年代初期,有了小型联合收割机。但接麦粒仍需人工。

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型联合收割机开始大面积使用,农民在地头上支上钱,丰收的麦粒就会送进家门。耕作已经彻底机械化。

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新时代的农民正走在小康路上,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歌里唱的那样:越来越好,越来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7

回帖

59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9
发表于 2019-7-8 15: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玉军老师用实例列举了农村的巨大变化,今天的农民再也不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农民的新生活 欢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回帖

411

积分

版主

积分
411
发表于 2019-7-8 16: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的发展,可喜的变化,跳跃的脉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19

回帖

957

积分

版主

积分
957
发表于 2019-7-8 17: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我们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福音多多。

点评

文章短小精炼,写出了农民生活的变迁和农村的巨大变化。  发表于 2019-7-8 17: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18

回帖

86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61
发表于 2019-7-10 04: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疯子 发表于 2019-7-8 17:02
写得好,我们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福音多多。

种地工具的变化,说明了科学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一代更比一代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更多主题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4-6-2 19:49 , Processed in 0.11299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