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悄悄西出淄川老城,沿旧济青路行约七里,南苏社区西侧的般阳中学校园内,一孔青石拱桥静卧在时光深处。桥身不足十米,宽仅数步,青石板被岁月磨得棱角温润,桥拱线条如旧墨勾勒,便是“古般阳二十四景”之一的苏相石桥。它因战国纵横家苏秦的墓葬而得名,随官道兴衰而荣辱,伴淄水潮声而沉浮,历经两千余年的沧桑,将历史记忆、建筑智慧与人文情怀镌刻成了淄川大地上的永恒印记。
苏相石桥的名字,始终与苏秦这位传奇人物紧密相连。《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这位佩六国相印的纵横家卒后葬于淄川城南,其墓南侧百米处的石桥因他“六国宰相”的身份得名“苏相桥”。明代《淄川县志》曾称此景为“季子石桥”,“季子”是苏秦的字,后来才逐渐演变为更显尊崇的“苏相石桥”。苏秦墓,在当地流传着“七女运土筑坟”的传说,称墓冢封土由七位女子远道运来,呈现出七种不同的颜色,为这座古冢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今日的苏相墓与石桥虽因公路建设被分隔,仍能在想象中见到当年“墓桥相依”的景观格局。苏相墓呈东西走向,原长四十余米,南北阔近三十米,封土高达七八米,远远望去如一座苍郁小丘,柏槐丛生,鸟雀栖巢,丰草没膝。墓冢东侧今天新建了“苏相湖”,绿水环绕,倒也暗合了古籍中“溪水绕冢”的记载。石桥则横跨原南北苏村间的河道,地处明清时期青州经淄川通往济南的官道要冲,当年车马辚辚、行人络绎的景象,早已融入桥身的每一块青石之中。
苏相石桥虽然没有苏州宝带桥那般“五十三孔连缀如长龙”的恢宏气势,但是尽显了北方石桥的简洁沉稳。它是一座单孔石砌拱桥,全部由当地出产的青石砌筑而成,拱券线条流畅浑圆,契合力学原理,能有效承载过往车马的重量。桥面原铺设有规整的青石板,历经数百年踩踏,早已变得参差不齐却温润如玉。桥两侧曾设有石栏杆,虽不知具体雕饰纹样,但从清人“行人憩息其间而流连不能去”的记载中,可想见当年栏杆围合的清幽景致。这座石桥的价值,在于它所处的地理与历史坐标。它处于地理位置北纬36°37′,东经117°57′,这个地理位置正是淄川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的地带。桥下溪流源自南面山岭,顺沟而下,穿桥入湾,早年沟畔沟底皆是红石板,水流激溅如“玉雪葭靡”,堪称胜景。当年作为官道要冲,它不仅见证了商旅往来的繁华,更与周边的庞涓墓、将军头村等遗迹共同构成了一幅战国历史文化的地理图谱,成为今天人们研究齐鲁战国时期交通与丧葬制度的重要实物佐证。
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为苏相石桥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明代淄川儒学教谕吴俸曾写下“苏相桥边日未西,水流皎皎草萋萋”的诗句,描绘出夏日午后桥边流水清澈、芳草连天的景致。诗中“行人莫解当年事,唯听流莺绕树啼”的慨叹,更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合纵抗秦”的政治抱负与眼前的闲适景致形成鲜明对比,生出几分历史沧桑感。清代文人笔下的石桥则更显清幽,“石涧、青蒲、寒泉、茂树”环绕,溪水穿桥入湾,深不可测,两岸杨柳浓荫蔽日,沼泽中蒲苇葱茏,鱼虾可数,一派江南水乡般的景致 。这些底蕴文字为我们复原了石桥当年的风貌,让它从一座交通设施升华为承载情感与思考的文化符号。
苏相石桥始终与苏秦墓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经历了从景观遗存到文物保护单位的转变。1984年,苏秦墓被列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市政府在桥北立起“苏秦墓”保护碑,明确了保护范围与责任。2006年,苏相桥随墓区一同升格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其历史价值得到更高级别的认可。但是随着城市发展与道路建设,石桥原有的自然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清溪逐渐干涸,红石板河床被掩埋,墓与桥的空间联系被公路隔断,古景观风貌有所削弱。幸运的是,石桥因被划入般阳中学校园而得到了妥善保护,成为校园内独特的人文景观。
走进般阳中学,苏相石桥已成为师生们每日经过的“文化课堂”。校园内特意矗立了苏秦塑像,这位古人“锥刺股”的苦学故事,通过这座石桥与塑像,转化为激励后辈的精神力量。2002年,南苏村村民在苏相墓前新树墓碑一通,碑体通高2.4米,阔1.2米,碑阳刻“东周六国相苏公讳秦字季子之墓”,碑额横书“六合之光”,碑阴的《苏秦墓碑记》明确提出要“薪传光大苏公治学精神”,这份自觉的文化传承,让石桥与古墓重新焕发出生机 。
我站在新时代的苏相石桥上,脚下的青石板仍带着岁月的温度。向西望去,焕山如黛,那座“古有烟火台,灿然有光”的山峰,曾与石桥、古墓共同构成“古般阳二十四景”中的经典画面;向东俯瞰,苏相湖碧波荡漾,高楼林立的现代社区与古朴的墓冢形成时空对话。桥身的每一道裂痕,都是时光留下的印记;石板上的每一处凹陷,都承载着过往的故事。它不再是承载车马的官道要冲,成了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它连接着战国的风云激荡与今日的平静日常,连接着文人的诗意咏叹与学子的青春梦想,连接着历史的厚重记忆与未来的文化传承。
苏相石桥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当年苏秦“合纵抗秦”的战略智慧,“锥刺股”的进取精神,早已融入淄川的地域文化血脉。石桥作为苏秦这些精神的物质载体,见证了“般阳古邑”从战国到明清的交通变迁,记录了文人雅士的情感寄托,承担起当代文化教育的使命。它时刻提醒着人们,历史并非遥远的故纸堆,而是可触可感的实体存在,就在这青石板的温润触感中,在桥拱的优美弧线里,在流水的曾经回响间。
两千余年岁月流转,苏相石桥褪去了官道要冲的繁华,以更加沉静的姿态坚守在这片古老齐国土地上。它见过战国的烽烟,听过明清的马蹄,新时代又沐浴着现代校园的晨光。当学生们在桥边驻足诵读,当游客们抚摸桥身追思历史,这座古老的石桥便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延续。它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始终守护着淄川的历史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