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山东花卉
山东奇石
山东封面
泰山云
查看: 230|回复: 2

一座青砖黛瓦间的百年家风传奇

[复制链接]

525

主题

85

回帖

2909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909
发表于 前天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杨玉勇 于 2025-10-11 18:09 编辑

2023110921_bc4fbd60276090e43f92Bppa8RZAjTD2.jpg
我是桓台人,对桓台的人文风情情有独钟。那天走进山东淄博桓台县新城镇,望着一座气势恢宏的明代建筑群在这里静静矗立了四百余年。它青砖黛瓦、飞檐翘角,虽没江南园林的婉约精致,也不似北方王府的张扬霸气,却以“四世宫保”这四个鎏金大字,在齐鲁大地上书写了一段跨越明清两代的官场传奇与家风史诗。这座建筑群,不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个家族用四朝荣光沉淀下的精神坐标,它见证了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王与胤祖孙四代从科举入仕到官至“宫保”的辉煌,藏着一个普通齐鲁家族何以“四世一品”、绵延兴旺的密码。“四世宫保”这座建筑群并非一蹴而就,是王氏家族历经百年陆续修建而成,整体坐北朝南,占地约40亩,由正门、仪门、大堂、二堂、后楼、东西厢房及园林等部分组成,是典型的明代官宅建筑风格,却又融入了浓郁的齐鲁地方特色。正门上方,“四世宫保”匾额赫然悬挂,这四个字由明代大书法家、礼部尚书董其昌亲笔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笔锋间透着文人风骨与官场威仪。据史料记载,这块匾额并非普通的荣誉象征,而是明熹宗朱由校为表彰王象乾“总督蓟辽、功在边疆”,同时追封其祖父王重光、父亲王之垣、儿子王与胤为“太子太保”(即“宫保”)而特批建造的。封建时代,“四世宫保”的殊荣堪称“文官极致”,全国范围内亦属罕见,这四个字不仅是对王氏家族功绩的认可,更成为整个新城王氏的精神图腾。穿过正门,便是仪门。仪门两侧分立着两尊石狮,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昂首挺胸,仿佛在守护着家族的尊严与荣耀。仪门之上悬挂着“忠勤报国”匾额,这四个字是王氏家族的家训核心,也是每一位王氏族人踏入仕途的“必修课”。据《新城王氏家乘》记载,王氏族人凡入朝为官者,必先在此匾额前立誓,承诺“不负君、不负民、不负本心”,而这一传统,从王重光开始,延续了十数代。进入仪门,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大堂。大堂又称“世恩堂”,是王氏家族举行重要仪式、接待贵宾的场所。大堂内梁枋上雕刻着精美的“松鹤延年”“麒麟送子”等图案,虽无过多彩绘,却以木雕的细腻展现出明代建筑的“简约之美”。大堂正中摆放着一张明代紫檀木公案,案上陈列着文房四宝与几本线装古籍,据考证,这张公案正是王象乾任蓟辽总督时使用过的办公用品,公案边缘的磨损痕迹,仿佛还能让人联想到当年他深夜批阅奏折、谋划边防的场景。大堂两侧的东西厢房,分别陈列着王氏家族的历史文物与文献资料。东厢房内,一组“四世为官”的蜡像场景栩栩如生:王重光身着福建按察使官服,正俯身查看治水图纸;王之垣作为户部左侍郎,手持账本与下属商议赋税;王象乾一身戎装,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墙上的蓟辽地图;王与胤则以户部尚书的身份,在案前起草奏折。这组蜡像不仅还原了四人的官职与日常,巧妙地展现了王氏家族“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全能特质。西厢房则收藏着《新城王氏家乘》的原始刻本,这部家乘由王之垣主持编撰,详细记录了王氏家族从元末明初迁居新城,到明清两代的家族变迁、族人功绩与家训规范。其中,“孝悌为先、耕读为本、廉洁自律、忠勤报国”十六字家训,被用朱砂批注在扉页,成为王氏族人代代相传的行为准则。此外,厢房内还陈列着王象乾当年镇守边关时使用的腰刀、盔甲残片,以及明清两代皇帝赏赐的圣旨、绸缎等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鲜活的历史。建筑群的最后是后楼与园林。后楼名为“望海楼”,虽地处内陆,却因王象乾曾镇守海疆而得名。登上望海楼,可俯瞰整个新城镇的风貌,楼内陈列着王氏家族历代文人的诗词书画,其中不乏王象乾、王士祯(王氏后人,清代著名诗人)等名家的真迹。园林则位于建筑群西侧,虽面积不大,却布局精巧,一池清水倒映着岸边的垂柳与太湖石,池中种着几株荷花,据说是王之垣亲手所植,取“出淤泥而不染”之意,暗合家族“廉洁自律”的家训。这座建筑群,没有故宫的富丽堂皇,但以“一步一景、一景一史”的独特魅力,将王氏家族的百年兴衰凝固在青砖黛瓦之间。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看得见的家族史”,每一处雕刻、每一块匾额、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新城王氏“四世宫保”的传奇,这座建筑凝固了一个家族史诗。
王氏家族“四世宫保”的荣耀,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王氏祖孙四代用智慧、胆识与忠诚,在明清两朝的历史舞台上一步步打拼出来的。他们虽身处不同时代,都有着共同的齐鲁风骨,务实、坚韧、忠君、爱民,正是这种特质,让他们成为了四朝栋梁。
开基立业的“治水能臣”的王重光。王氏家族的崛起,始于王重光。王重光生于明嘉靖年间,自幼聪慧好学,十八岁考中举人,二十六岁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他历任工部主事、户部员外郎、福建按察使等职,虽官职不算顶级,却以“清廉奉公、敢于担当”闻名朝野。王重光一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在福建任上治理水患。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福建遭遇特大洪水,闽江流域堤坝溃决,百姓流离失所。时任福建按察使的王重光主动请缨,主持治水工程。他亲自勘察河道,徒步走遍闽江沿岸数十个州县,提出了“疏堵结合、分洪减灾”的治水方案。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吃住都在工地,与民夫一同劳作,甚至在堤坝出现险情时,亲自跳入水中带领众人加固堤坝。经过三年的努力,闽江水患得到彻底治理,沿岸百姓为他修建了“王公祠”,以纪念他的功绩。除治水外,王重光十分重视教育。他在福建任上,主持修复了因战乱损毁的福州府学,并亲自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常对学生说:“为官者,当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学者,当以天下为己任。”这种“以民为本、学以致用”的思想,成为了王氏家训的重要源头。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王重光因积劳成疾,在福建任上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他去世后,福建百姓罢市三日,哭送其灵柩回乡。明穆宗继位后,追赠他为“太子少保”,并赐“忠勤可悯”匾额,为王氏家族“四世宫保”的荣耀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5

主题

85

回帖

2909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909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前启后的“理财高手”的王之垣。王重光是王氏家族的“开基者”,他的儿子王之垣却是“承前者”。王之垣生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三十岁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户部左侍郎、南京刑部尚书等职,以“善理财、有谋略”著称。王之垣一生主要在户部任职,负责全国的财政赋税。明朝中后期,由于战乱频繁、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陷入困境。王之垣上任后,提出了“清田亩、严赋税、减开支”的三项改革措施。他亲自带领下属核查全国土地,清理出被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数百万亩,增加了国家税收;同时,他严格规范赋税征收流程,杜绝地方官员中饱私囊;此外,他还大力削减宫廷开支,甚至敢于顶撞万历皇帝,反对其为修建皇陵而增加赋税。王之垣的改革措施,虽然触动了不少权贵的利益,但有效地缓解了明朝财政危机,史称“万历中兴之基,垣功不可没”。万历皇帝虽对他的“刚直”有所不满,却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能力,曾评价他:“王之垣,真乃朕之萧何也。”王之垣同时是王氏家族的“精神领袖”。他主持编撰了《新城王氏家乘》,确立了“孝悌为先、耕读为本、廉洁自律、忠勤报国”的十六字家训,并制定了严格的家族规范,要求族人“凡为官者,不得贪赃枉法;凡为学者,不得空谈误国;凡为民者,不得游手好闲”。这些规范,不仅让王氏家族在明清两代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家风,更让其成为了当时齐鲁大地的“道德标杆”。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王之垣病逝,享年六十六岁。万历皇帝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至此,王氏家族实现了“二世宫保”的荣耀,为后续的“四世宫保”奠定了坚实基础。
威震边关的“铁血将军”的王象乾。王氏家族的“巅峰时刻”,当属王象乾。王象乾是王之垣的儿子,生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历任保定巡抚、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等职,是明代后期著名的军事将领,被誉为“北境长城”。王象乾的一生,几乎都与北方的蒙古部落打交道。明朝中后期,蒙古部落频繁南下侵扰,蓟辽地区战火不断。王象乾任蓟辽总督后,一改以往“被动防御”的策略,提出了“剿抚并用、以战促和”的军事思想。他在加强边防建设,修缮长城、训练士兵,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还深入研究蒙古部落的内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拉拢亲明部落,打击叛乱势力。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蒙古林丹汗率领十万大军南下,围攻锦州。王象乾亲自率军驰援,他利用地形优势,在锦州城外设下埋伏,然后派少量兵力诱敌深入。当蒙古大军进入埋伏圈后,王象乾一声令下,明军伏兵四起,火炮、弓箭齐发,蒙古大军死伤惨重,林丹汗仓皇逃窜。这场战役,不仅保卫了蓟辽边境的安全,更让王象乾“威震边关”,蒙古部落此后数十年不敢轻易南下。除军事才能外,王象乾还十分重视民族团结。他在蓟辽任上,设立了“互市”,允许蒙古部落与中原百姓进行贸易往来,既促进了边境经济发展,也缓解了民族矛盾。他常对下属说:“边境之安,不在兵多,而在民心。民心齐,则边境固。”这种“以民为本、民族团结”的思想,这在当时尤为难得。明天启年间,王象乾因功被封为“太子太师兼太子太保”,至此,王氏家族实现了“三世宫保”的荣耀。明熹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批在新城修建“四世宫保”牌坊,并命董其昌题写匾额。此时的王氏家族,已成为明朝廷不可或缺的“柱石之臣”。
坚守气节的“末世忠臣”王与胤。王氏家族“四世宫保”的最后一位,是王象乾的儿子王与胤。王与胤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十岁考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户部尚书等职,是明代末年的重要官员。王与胤生活的时代,明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外有清军入关的威胁。作为户部尚书,王与胤的主要任务是为朝廷筹集军饷。然而,此时的明朝财政早已枯竭,地方官员腐败不堪,军饷筹集困难重重。王与胤上任后,严厉打击贪腐,追缴地方官员拖欠的赋税;同时他以身作则,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号召朝中大臣捐款助饷。尽管王与胤殚精竭虑,却始终无法挽救明朝的颓势。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消息传来,王与胤悲痛欲绝,他拒绝投降李自成,而是带着家人回到了新城。此后,清军入关,建立清朝,多次派人征召王与胤入朝为官,均被他拒绝。他在给清军的回信中写道:“吾乃明臣,生为明人,死为明鬼,绝不事二主。”清顺治三年(1646年),王与胤在新城家中病逝,享年四十九岁。虽然他未能在清朝为官,但其“忠君爱国、坚守气节”的精神,却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认可。顺治皇帝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至此,王氏家族“四世宫保”的荣耀正式完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罕见的家族传奇。
一座“四世宫保”建筑群,四位青史留名的朝廷重臣,新城王氏家族何以能在明清两朝绵延兴旺、长盛不衰的秘诀藏在传承百年的家风之中。王氏家训只有十六字,它就是“孝悌为先、耕读为本、廉洁自律、忠勤报国”。这十六个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成为王氏家族百年兴旺的“精神密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5

主题

85

回帖

2909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909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孝悌为先是王氏家族凝聚的“粘合剂”。“孝悌为先”是王氏家训的第一条,也是王氏家族的“立族之本”。在王氏家族看来,“孝”是对父母的感恩与赡养,“悌”是对兄弟的友爱与互助,只有家庭和睦,家族才能兴旺。《新城王氏家乘》记载了许多关于“孝悌”的故事。王重光年轻时,父亲因病卧床不起,他亲自煎汤喂药,日夜守护在病床前,长达三年之久,从未间断。王之垣与兄弟王之城感情深厚,王之城因科举失利而郁郁寡欢,王之垣不仅多次开导他,还将自己的俸禄分给他,支持他继续读书。王象乾在外为官数十年,无论官职多高、事务多忙,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回乡探望母亲,并亲自为母亲洗脚、捶背。这些故事,不仅被王氏族人代代相传,成为他们教育子女的“活教材”。为践行“孝悌为先”的家训,王氏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族制度。每年除夕,族人必须回到家中团聚,向长辈拜年;族中若有长辈去世,所有族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必须回乡奔丧;族中子弟若不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将被剥夺参与家族祭祀的资格。这种制度,不仅强化了族人的“家族意识”,更让“孝悌”成为了王氏族人深入骨髓的行为习惯。
耕读为本是王氏家族传承的“奠基石”。“耕读为本”是王氏家训的第二条,也是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关键。在王氏家族看来,“耕”是生存之本,“读”是发展之路,只有既懂农耕、又爱读书,才能让家族在乱世中立足,在盛世中发展。王氏家族后来虽然成为官宦世家,但始终没有忘记“耕读”的初心。“四世宫保”建筑群的西侧,有一片占地约十亩的“耕读园”,园内分为“耕作区”与“读书区”。耕作区种植着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由家族中的男性族人轮流耕种;读书区则建有一座“书斋”,内藏各类古籍数千册,族中子弟无论年龄大小,每天都必须在这里读书至少两个时辰。王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在当时的齐鲁大地堪称典范。他们不仅在家中设立书斋,并且创办了“新城书院”,免费招收族中子弟与周边百姓的孩子入学。书院的老师,大多是王氏家族中辞官回乡的文人,他们不仅教授学生儒家经典,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要求学生“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王氏家族在“耕读为本”的家风影响下,人才辈出。明清两代,王氏家族共出进士30人、举人58人、贡生150余人,其中不乏王士祯这样的文学巨匠(王士祯是王象乾的从孙,清代著名诗人,被誉为“清代诗坛领袖”)。这种“耕读传家”的传统,让王氏家族即使在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时期,也能保持家族的文化传承与人才优势。
廉洁自律是王氏家族为官处世的“护身符”。“廉洁自律”是王氏家训的第三条,也是王氏家族“四朝为官而不倒”的秘诀。在王氏家族看来,“廉洁”是为官的底线,“自律”是处世的准则,只有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才能在官场中站稳脚跟,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王氏家族的四位“宫保”,都是“廉洁自律”的典范。王重光在福建任上,不仅自己清正廉洁,还制定了“三不原则”:不接受百姓的礼物、不占用百姓的土地、不滥用手中的权力。他去世后,下属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几件旧官服和一些书籍外,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王之垣在户部任职时,拒绝了无数权贵的贿赂,甚至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块“勿贪”的木牌,时刻提醒自己要廉洁奉公。王象乾镇守边关时,将朝廷赏赐的金银全部用来改善士兵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每餐只有两菜一汤。王与胤在明朝末年担任户部尚书时,面对国库空虚的困境,依然坚守廉洁底线,至死未动过国库一分一毫。为了让“廉洁自律”的家训代代相传,王氏家族制定了独特的“为官诫约”。族中子弟凡入朝为官,临行前必须在家族祠堂举行“诫廉仪式”:由族长手持《新城王氏家乘》,宣读历代先祖的廉洁事迹;子弟则需跪在“忠勤报国”匾额前,发誓“若贪赃枉法,甘受族规严惩”。同时家族还定期派人前往子弟任职的地方,暗中考察其为官表现,若发现有贪污受贿行为,立即召回并依据族规严惩,绝不姑息。这种“廉洁自律”的家风,不仅让王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的官场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声誉,更让他们在朝代更迭的乱世中得以保全。清军入关后,许多明朝官员因“贪腐”而被清算,而王氏家族却因“清正廉洁”的美名,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尊重与善待。
忠勤报国是王氏家族家国情怀的“传家宝”。“忠勤报国”是王氏家训的第四条,是王氏家族的“精神内核”。在王氏家族看来,“忠”是对国家的忠诚,“勤”是对职责的坚守,只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让家族的荣耀得以延续。王氏家族的四位“宫保”,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忠勤报国”的含义。王重光治水福建,为了百姓安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王之垣整顿财政,为了国家富强,敢于顶撞权贵;王象乾镇守边关,为了边境安宁,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王与胤在明朝末年,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殚精竭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王氏家族这种“忠勤报国”的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他们为官者身上,更融入了每一位王氏族人的血液之中。明清两代,每当国家遭遇战乱或灾荒,王氏家族都会挺身而出。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攻打新城,王氏族人自发组织武装,保卫家乡;清朝初年,山东遭遇特大旱灾,王氏家族捐出大量粮食,救济灾民。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忠勤报国”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
岁月在流逝,历史在向前。四百余年历史车轮滚滚过去了,但“四世宫保”建筑群依然矗立在淄博桓台新城的土地上。王氏家族的家风,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传承与发展,成为了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四世宫保”,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数十万游客慕名而来,来这里感受王氏家族的百年传奇与优良家风。而王氏家族的后人,始终坚守着先祖留下的家风家训。在桓台县新城镇,王氏后人依然保留着“耕读传家”的传统,许多家庭都设有自己的书房,藏书数千册;他们坚持每年除夕团聚、清明祭祖,在祭祀活动中向晚辈讲述先祖的事迹与家训。如今的王氏后人虽大多不再为官,他们却在各自的岗位上,依然践行着“廉洁自律、忠勤报国”的家风:有的成为了教书育人的教师,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有的成为了救死扶伤的医生,在抗疫前线冲锋陷阵;有的成为了普通的工人农民,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四世宫保”的传奇,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告诉历史,一个家族的兴旺,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家风的传承;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于疆域的辽阔,而在于民族精神的凝聚。王氏家族的十六字家训,“孝悌为先、耕读为本、廉洁自律、忠勤报国”,虽历经四百余年的岁月沧桑,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了激励我们当代人修身齐家、爱国奉献的精神动力。
我站在这座“四世宫保”的青砖黛瓦下,仰望“忠勤报国”的匾额,仿佛耳畔听到历史的回响。那是王重光治水时的呐喊,是王之垣理财时的沉思,是王象乾戍边时的号角,是王与胤殉国时的悲歌。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跨越时空的家风赞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3 18:35 , Processed in 0.11772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