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来自大洋彼岸

今日头条

文学云作家报山东花卉
山东奇石
山东封面
泰山云
查看: 216|回复: 2

《寒窑赋》:在命运的褶皱里看见人生的真相

[复制链接]

489

主题

46

回帖

2623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623
发表于 1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寒窑赋》:在命运的褶皱里看见人生的真相
张店杨玉勇
夜读《寒窑赋》,窗外正落着深秋的冷雨,滴答声敲在玻璃上,像极了文中那些穿透千年的叩问。这篇相传为北宋宰相吕蒙正所作的奇文,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无艰深典故的铺陈,只是以平铺直叙的口吻,将人生的荣枯起伏娓娓道来,却如同一面古镜,照见了每个生命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释然。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句子从纸页间浮起,恍惚间竟觉得,千年前那个在寒窑中忍饥受寒的书生,正隔着时空与每个在生活中辗转的现代人对话。
一、寒窑里的月光:苦难中的觉醒
吕蒙正的名字,总与"寒窑"二字紧紧相连。史载他早年家徒四壁,栖身于洛阳城外的破窑之中,靠乞讨与替人抄书度日。寒冬时节,窑外风雪呼啸,窑内四壁漏风,他常常冻得彻夜难眠,只能裹着破絮背诵诗文。《寒窑赋》开篇便直言这段经历:"昔时也,余在洛阳,日投僧院,夜宿寒窑。布衣不能遮其体,饘粥不能充其饥。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贱也。"这般直白的自剖,没有丝毫掩饰与美化,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具穿透力。
苦难从来不是人生的点缀,而是刻入骨髓的印记。吕蒙正笔下的寒窑,是物质匮乏的象征,更是精神淬炼的熔炉。当他"举目无亲,低头有愧"时,并未陷入怨天尤人的泥潭,反而在饥寒交迫中看清了世态炎凉。那些"上人憎,下人厌"的目光,那些"皆言余之贱也"的评价,像一把把钝刀,反复切割着他的尊严,却也让他在疼痛中悟透了人性的复杂。这种觉醒在文中处处可见。他写"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不是在感慨命运的无常,而是在苦难中提炼出生命的韧性。就像寒窑上空的月光,无论多么破败的角落,总能照进一丝清辉。当现代人在房贷、车贷的压力下喘不过气,在职场的倾轧中身心俱疲时,重读"饘粥不能充其饥"的描述,或许能在古今相通的困顿中,找到一份穿越苦难的勇气——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成为生命的铠甲。
二、命运的棋局:荣枯之间的哲思
《寒窑赋》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以冷静的笔触,拆解了命运的复杂棋局。文中列举了数十个历史人物的起落:"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子厄于陈邦,文王一囚羑里"。这些名字如星辰般在历史的天空闪烁,却都曾在命运的低谷中徘徊。
吕蒙正没有将这些人物的遭遇归因于偶然,而是从中提炼出"时也,运也,命也"的哲思。这里的"",并非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对人生规律的深刻洞察。就像四季轮回有其自然时序,人生的荣枯也有其内在节奏。他写"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道尽了时机对人生的塑造作用。当韩信在淮阴受胯下之辱时,谁能想到他日后会成为统帅百万雄师的将军?当孔子在陈蔡之间绝粮时,又怎能预见他的思想会影响后世两千余年?这种对命运的理解,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年轻人总渴望"出名要趁早",却忘了人生的花期各有不同。有人二十岁功成名就,却在中年跌落谷底;有人四十岁仍默默无闻,却能在晚年厚积薄发。就像园中的草木,有的在春天绽放,有的在秋日结果,没有谁的成长轨迹是绝对的"成功""失败"。《寒窑赋》提醒我们,在顺境时不必得意忘形,因为"乐极生悲"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在逆境时不必自暴自弃,因为"否极泰来"是历史反复验证的真理。
《寒窑赋》中"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一句,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它并非否定个人努力的价值,而是强调认清时势的重要性。就像航船需要风帆与舵手的配合,人生的航向既需要远大志向的指引,也需要审时度势的智慧。这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的智慧,正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精神养分。
t04086112be5858ce99.jpg

回复 我要上头条

使用道具 举报

489

主题

46

回帖

2623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623
 楼主| 发表于 1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人心的镜子:在对比中照见自我
《寒窑赋》的行文结构极富特色,全文以大量的对比展开:"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这种层层递进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相通之处,更像一面多棱镜,照见了人性的各个侧面。
最令人深思的是文中对贫富、贵贱的辩证思考。"昔居洛阳,日乞僧食,夜宿寒窑。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吕蒙正以自身的经历,打破了人们对"贵贱"的固有认知。在他看来,所谓的尊贵与卑贱,不过是时运流转的结果,而非永恒不变的标签。这种认知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不啻为振聋发聩的宣言;在强调平等的现代社会,依然具有警醒意义。
当看到他人的成功便心生嫉妒,看到他人的落魄便嗤之以鼻时,何曾想过"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道理?文中"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一句,并非宣扬出身决定论,而是强调精神境界的重要性。真正的高贵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困境中不失操守,顺境中不忘本真。就像寒窑里的吕蒙正,即便衣衫褴褛,依然保持着读书人的风骨;就像朝堂上的吕蒙正,即便身居高位,依然记得寒窑中的岁月。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当代社会更显珍贵。当物质主义盛行,很多人以财富多寡衡量人生价值时,《寒窑赋》像一声清钟,提醒我们:"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无论是"腰悬三尺玉印"的韩信,还是"身无五尺"的晏子,他们的价值从来不是由外在的标签定义,而是由内在的品格与贡献决定。这种价值观的回归,或许正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精神救赎。
四、千年的回响:经典的当今意义
读《寒窑赋》,常常会产生一种时空交错的错觉。那些写于千年前的句子,仿佛是为现代人量身定做。当我们为职场晋升焦虑时,会想起"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当我们遭遇挫折失意时,会默念"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当我们感叹世事无常时,会领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深意。这篇文章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焕发生命力,在于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命运的困惑、对成功的渴望、对苦难的挣扎从未改变。吕蒙正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蓝本,将这些共通的情感升华为普世的智慧,让每个时代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今天,我们或许不需要像吕蒙正那样在寒窑中苦熬,但我们依然需要《寒窑赋》传递的精神力量。它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永远站在顶峰,而在于在起落之间保持内心的平和;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能否在富贵时保持清醒,在贫贱时坚守尊严。这种智慧,就像寒窑上空的星光,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总能为迷途的人指引方向。
合上书页,窗外的雨已经停了,月光透过云层洒在桌面上,照亮了《寒窑赋》的最后几句:"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忽然明白,这篇文章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给人提供改变命运的捷径,而在于让人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热爱生活。就像吕蒙正从寒窑走向朝堂,不是为了证明苦难的值得,而是为了告诉世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守住内心的光。这或许就是《寒窑赋》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40

回帖

103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31
发表于 1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吕蒙正的《寒窑赋》我读过几遍,但不如玉勇先生读得细,读的有悟性。我只知道此赋是作者的三观非同寻常,是励志之作,为人处世之典范,但没有系统来分析总结。读了玉勇先生的佳作受益匪浅,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7 22:57 , Processed in 0.11705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