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山东花卉
山东奇石
山东封面
泰山云
查看: 29|回复: 2

千秋忠魂的传奇人生与不朽精神

[复制链接]

507

主题

71

回帖

278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81
发表于 昨天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00.jpg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以其铿锵有力的词句,传颂千古,而诗的作者于谦,更是以其非凡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他的一生,是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的一生,是为了正义和百姓福祉不懈奋斗的一生。
1398年,于谦出生在浙江钱塘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他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手不释卷,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的勤奋好学在当地小有名气,邻居们都夸赞他是个有出息的孩子。少年时期,于谦读到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事迹,文天祥面对外敌入侵,宁死不屈,坚守气节,最终英勇就义。这段历史深深震撼了于谦的心灵,他对文天祥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从此将文天祥视为自己的精神楷模。他常常在心中默念文天祥的诗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激励着他立下远大的志向,要像文天祥一样,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15岁时,于谦在杭州吴山天风南面的三茅观私塾求学。一天,他来到山下的石灰窑前,看到师傅们正在煅烧石灰。一堆堆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的焚烧之后,就变成了白色的石灰。这一过程让于谦深受触动,他联想到人生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就如同这石灰的煅烧过程,只有经历千锤百炼,才能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于是,他提笔写下了《石灰吟》。这首诗不仅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更是少年立志,心怀苍生对未来人生的庄严承诺;也是他决心要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坚守自己的清白和正直,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都绝不退缩。
1421年,年仅24岁的于谦参加了会试。考场上,他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文采,顺利通过考试,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之路。他的才华和学识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担任监察御史期间,于谦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正直的品格。他深知监察御史的职责重大,肩负着监督官员、维护朝廷公正的重任。因此,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无论是面对朝廷中的高官显贵,还是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只要发现他们有违法乱纪的行为,于谦都会毫不留情地予以弹劾。他的弹劾奏章言辞犀利,证据确凿,让那些违法官员无从辩驳。他的这种刚正不阿的作风,在朝廷中引起了轰动,也让许多官员对他敬畏有加。
1426年,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明宣宗决定御驾亲征,于谦随驾出征。在这场平叛战争中,于谦负责安抚军民,稳定后方。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积极组织百姓提供物资支持前线。他还亲自到军营中慰问士兵,鼓舞他们的士气。在他的努力下,后方秩序井然,为平叛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战争结束后,于谦因功受到了明宣宗的赏识和嘉奖。明宣宗亲自召见了他,对于谦在平叛战争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他寄予了厚望。
1430年,明宣宗亲自御笔提名,升拔于谦巡抚河南、山西。当时,山西、河南两省正面临着严重的灾难。山西地区常年干旱,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经常遭受饥荒的侵袭;而河南则多黄河水灾,黄河水患频繁,淹没了大量的农田和房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于谦到任后,立刻深入两省各地,亲自考察当地的民情。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他看到百姓们在灾难中挣扎求生,心中充满了同情和责任感。为了帮助百姓解决温饱问题,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山西任职期间,他积极组织百姓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他还下令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如灌溉渠道、水井等,以解决干旱地区的灌溉问题。同时,他还关注百姓的医疗健康,派遣医生到各地为百姓治病,发放药品,控制疫病的传播。在他的努力下,山西的饥荒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百姓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在河南,他把治理黄河水患作为首要任务。他亲自带领百姓修筑河堤,加固黄河堤坝,防止洪水泛滥。他还制定了详细的防洪预案,组织百姓进行防洪演练,提高百姓的防洪意识和应对能力。在黄河水患发生时,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百姓抢险救灾,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此外,他还大力整肃官场,打击贪污腐败现象,平反冤案,为百姓伸张正义。他的公正和廉洁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爱戴,被百姓称为于青天
于谦长达19年的时间里,频繁奔波于晋豫两地,不辞辛劳,勤于政务。他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不惜付出一切努力。他的功绩卓著,使两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的名字在两省百姓中广为传颂,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和救星。
1449年,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年份。北方的瓦剌部首领也先势力逐渐强大,野心勃勃,妄图进犯中原,称霸天下。这一年,也先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亲自率军出征,抗击瓦剌。于谦得知此事后,深感忧虑。他深知此次出征风险巨大,明军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征,很可能会遭遇惨败。于是,他极力劝谏明英宗,指出眼下瓦剌军情况不明,需要进一步打探消息,明军也没有做好切实准备,况且皇帝离京事关国家安危,实在不宜轻率亲征。然而,明英宗被王振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根本听不进于谦等人的劝谏。他执意亲征,带领着5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正如于谦所担心的那样,明军在行军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由于准备仓促,后勤保障不足,士兵们饥寒交迫,士气低落。在到达大同以北后,前线传来了明军战败的消息,明英宗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原路撤回。在撤退过程中,王振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擅自改变行军路线,导致明军延误了撤退的最佳时机。当明军退至怀来县西侧的土木堡时,预先埋伏好的瓦剌军突然四面杀出。明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早已失去了斗志。在瓦剌军的猛烈攻击下,明军死伤无数,兵部尚书邝埜也死于混战之中。王振也在乱军之中被愤怒的士兵杀死。明英宗与亲兵突围不成,最终被瓦剌军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7

主题

71

回帖

278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81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整个朝廷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京城百姓人心惶惶,纷纷准备逃离京城。朝廷中的大臣们也乱作一团,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南迁,以躲避瓦剌军的进攻。在这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他坚决反对南迁,厉声说道:“提议南迁之人应当斩首!京师乃天下之根本,京师一动则大势已去。为今之计,只有速召天下勤王之兵,誓死坚守京城!”他的这一声怒吼,如同一道惊雷,震醒了犹豫不决的大臣们。他的坚定态度和果敢决策,让大臣们看到了希望,也稳定了朝廷的局势。
在于谦的坚持下,朝廷最终决定固守京城,与瓦剌决一胜负。为了挫败瓦剌也先以挟持英宗为筹码而百般讹诈朝廷的阴谋,于谦与百官向孙太后请求,恳请立明英宗唯一的弟弟、22岁的朱祁钰为皇帝,以安人心。孙太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当时,摆在于谦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京城的军队在土木堡之战中损失惨重,剩下的都是一些残兵败将,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而且,京城的防御工事也十分薄弱,难以抵挡瓦剌军的进攻。为了保卫京城,于谦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他大力整顿京内残兵,重新组织和训练军队,鼓舞士兵的士气。他亲自到军营中巡视,激励士兵们要为国家和民族而战,不要畏惧敌人。他还破格选拔有才能的将领,量才录用,打破了传统的升迁程序。在他的努力下,京城的军队逐渐恢复了战斗力,士气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他调集备倭军及河南、山东备操军入京守卫。他下令各军接到命令即刻出发,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格杀勿论。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各地军队迅速响应,纷纷向京城赶来。他在通州的粮仓筹备了足够的粮草以补给军需。为了解决粮草运输的问题,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所有受召军队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至京城。这样既解决了粮草运输的难题,又提高了运输效率,确保了京城的粮草供应。他重点加强居庸关和紫荆关的防守力量,扩大和巩固北京的防御圈。他派遣得力将领前往居庸关和紫荆关,加强关隘的防御工事,增加守军数量。他积极制定了详细的防御策略,要求守军密切关注敌人的动向,做好战斗准备。在他的精心部署下,北京的防御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为保卫京城赢得了战略主动。
1449年十月一日,于谦先率领所有精锐,以“送皇帝还朝”为名,采取“兵分两路、南北夹击、长驱直入、进逼北京”的方略,直扑紫荆关。紫荆关地势险要,是北京的重要门户。也先深知紫荆关的重要性,因此集中兵力,全力进攻。在瓦剌军的猛烈攻击下,紫荆关的守军虽然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紫荆关被攻破。
紫荆关被攻破后,也先率领大军直抵京城,围攻九门。京城危在旦夕,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于谦深知此次战斗的艰巨性,但他毫不畏惧,决心与京城共存亡。他亲自披挂上阵,登上德胜门,激励三军:“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他的话语掷地有声,让士兵们感受到了他的决心和勇气。在他的激励下,明军全体将士上下齐心,士气大增,严阵以待,准备迎接瓦剌军的进攻。
于谦虽是文官出身,但对兵法颇有研究。战前,他动员道:“也先大军前来,气焰十分嚣张。如果我军坚守不出,只会助长他的气焰。我命令,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于是,诸将率兵列阵九门之外,随后关闭城门,以示背城一战的决心。这种背水一战的策略,极大地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让他们明白,只有奋勇杀敌,才能保卫自己的家园和亲人。
十二日,也先将主力列阵西直门外,挟持明英宗到德胜门外的土城,要求朝廷派于谦等高级将领出迎,并索求金帛数以万万计,企图以此俘获明军主将,迫使明朝献城。于谦识破了也先的阴谋,他坚决拒绝了也先的要求,并当夜以两路明军出击,斩杀瓦剌军数百,军威大振。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士气,也让也先认识到于谦的厉害。
第二天,瓦剌军进攻德胜门。于谦派主管火器的神机营埋伏在城门外的居民空舍之中,派少数骑兵佯败诱敌。也先以为明军不堪一击,便以万骑紧追不舍。当瓦剌军进入神机营的埋伏圈后,神机营伏兵骤起,火力全开。一时间,枪炮声震天,瓦剌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死伤惨重。也先见势不妙,急忙率军撤退。德胜门之战,明军大获全胜,这是北京保卫战中的一场关键胜利,极大地打击了瓦剌军的嚣张气焰。
十四日,于谦又派兵前往城南,再次击退瓦剌大军。这场战斗中,明军将士们奋勇杀敌,不畏强敌,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京城的尊严和百姓的安全。也先对北京各门的进攻屡遭失败,又获悉明朝各路援军即将到达,他担心再僵持下去将腹背受敌,思虑再三,终于在十五日夜挟持明英宗撤退。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以也先败退而宣告结束,北京保卫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于谦力挽狂澜不仅保卫了京城,挽救了明朝的命运,也让于谦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敬仰。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于谦因功被加封“少保”,世称“于少保”。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和百姓服务。他深知国家的稳定和繁荣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环境,因此他致力于整顿朝纲,打击贪污腐败现象,选拔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于谦的正直和忠诚却引来了一些奸臣的嫉妒和怨恨。他们对于谦的功绩和威望感到不满,一直伺机报复。1457年,总兵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精心策划,乘明代宗染病之际突然发动了政变,史称“夺门之变”。在这场政变中,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7

主题

71

回帖

278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81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英宗复位后,徐有贞等人便向他进谗言,诬陷于谦谋反。他们编造了一系列罪名,将于谦等人逮捕入狱。于谦为人正直,清正廉洁,根本没有谋反的意图。但明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蒙蔽下,听信了他们的谗言,最终以“谋逆”罪名将于谦、内阁大学士王文处以极刑。
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谦被押赴刑场。那一天,京城百姓纷纷涌上街头,夹道哭送。他们对于谦的冤屈感到无比悲愤,为这位民族英雄的悲惨命运而痛心疾首。于谦面对死亡,神色坦然,他的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和悔恨。他知道自己是清白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自己未能看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未能继续为百姓谋福祉。于谦遇难的同时,一队官兵正在于府抄家。可是,抄来抄去却毫无收获——这位一品大臣竟然“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他的清廉和正直让官兵们大为震惊,也让世人看到了他的高尚品格。他一生为国家和百姓操劳,却不谋私利,两袖清风,这种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
于谦含冤遇害后,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屈。《明史》记载:“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他的冤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同情,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为他鸣不平。
1465年,明宪宗即位后,为于谦冤案平反。他认识到于谦是一位忠臣良将,他的功绩和贡献不容抹杀。于是,他下令恢复于谦的官职和名誉,并对他的家人进行抚恤。1489年,孝宗皇帝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旌功祠”。从此,于谦的事迹和精神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弘扬,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
于谦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一个少年书生,成长为一位威震天下的民族英雄,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拯救了明朝的命运;他在为官期间,清正廉洁,造福一方,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他在面对奸臣的诬陷和迫害时,坚守正义,宁死不屈,展现出了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他的《石灰吟》,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于谦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9 00:23 , Processed in 0.08032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