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山东淄博临淄的版图,版图上的牛山算不上巍峨险峻,却如一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齐鲁大地的肌理之中。这座海拔不足200米的小山,东望淄河如带,西接稷下故都,南枕鲁中丘陵,北瞰沃野平川。从地理坐标上看,它不过是泰沂山脉余脉的一缕支系,在历史的长河里,它是齐国兴衰的见证者,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原乡,是一座承载着千年记忆的文化地标。
牛山的名字,最早追溯至《管子》。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放牛于牛山”,这片草木丰茂的山地便成了齐国君主的牧苑。那时的牛山,水草丰美,松涛阵阵,成群的牛羊在山坡上徜徉,与临淄城内的钟鼓之声遥遥相应。或许正是这份“牧歌式”的开端,让牛山从一开始就沾染了人间烟火气,不同于那些仅供祭祀的“神山”,它更像一位沉默的陪伴者,看着齐国从一个边陲小国,一步步成长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
战国时期,牛山的地理位置愈发十分特殊。当时的临淄是天下名都,“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而牛山恰是都城的“后花园”。《孟子·告子上》中那段著名的“牛山之木尝美矣”的论述,让这座小山第一次走进了哲学的殿堂。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多么繁茂,可因为它临近大都市,人们天天砍伐,再加上牛羊的啃食,才变得光秃秃的。他以此比喻人性本善,若不加以涵养,便会如牛山之木般“失其本性”。这段论述让牛山超越了地理意义,成为儒家探讨“人性”的经典意象,也让后人一提到牛山,便会联想到“修养”与“本真”的命题。
历史到了汉代,牛山成了齐王陵寝的所在地。在牛山北麓,至今仍留存着四座高大的封土堆,分别是齐哀王刘襄、齐孝王刘将闾、齐懿王刘寿和齐厉王刘次昌的陵墓。这些陵墓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封土最高达20余米,远远望去,如四座小山丘,与牛山本身融为一体。站在齐王陵前,指尖触碰着历经两千年风雨侵蚀的夯土,仿佛能感受到汉代工匠们一锹一土的虔诚。那时的牛山,不再只是牧苑和哲学符号,更成了权力与永恒的象征。王公贵族们选择长眠于此,或许正是看中了牛山的“灵气”。它既贴近都城的繁华,又保有山林的静谧,仿佛能在生死之间,搭建一座连接尘世与幽冥的桥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临淄逐渐衰落,牛山的魅力却丝毫未减。那时的文人雅士,或避乱于此,或途经此地,都忍不住为牛山留下笔墨。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在《登楼赋》中提及“北弥陶牧,西接昭丘”,这里的“陶牧”便指牛山一带(因牛山曾为陶朱公范蠡的牧地)。他笔下的牛山,是乱世中的一方净土,是文人心中“归欤之情”的寄托。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更是详细记载了牛山的景致:“牛山,在县南十里,山上有桓公祠。”寥寥数语,却勾勒出牛山在南北朝时期的风貌,既有自然山水之美,又有人文建筑之韵。唐宋时期,牛山迎来了它的“文化盛世”。无数诗人登临此山,凭吊古迹,抒发情怀。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途经临淄,登上牛山,写下了“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诗句,诗中的牛山脚下,仍是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白居易也曾游历牛山,他在《登牛山》中写道:“牛山升高望,望尽齐之封。仪舌尚犹在,鲁连志未从。”诗人站在牛山之巅,眺望齐国故地,联想到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壮举,心中涌起的是对先贤的敬仰和对理想的坚守。
真正让牛山声名远播的,当属宋代文学家苏轼。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任密州知州,曾多次游历临淄,登临牛山。他在《超然台记》中写道:“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东望琅邪,乐毅、秦开之迹,漠然不见。南望牛山,麦秀丘陇,之罘、芝罘,隐现烟波之中。”在苏轼的眼中,牛山是与穆陵关、琅邪台并列的历史地标,它承载的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齐桓公、师尚父等先贤的“遗烈”。苏轼还曾写下《牛山》一诗:“牛山俯仰成今古,羽客登临忆汉皇。千载苍苔迷故址,一竿明月照沧浪。”诗中的牛山,在岁月的冲刷下,早已不是当年的牧苑,可那份跨越千年的历史厚重感,却让诗人驻足长叹。
明清时期,牛山的人文景观愈发丰富。山上先后建起了桓公祠、管仲祠、晏婴祠等庙宇,山下则有了村落、书院。明嘉靖年间,临淄知县舒祥主持重修了桓公祠,并写下《重修桓公祠记》,文中写道:“牛山,齐之镇山也。山有桓公祠,祀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也。”那时的牛山,成了当地人祭祀先贤、教化后人的场所。每到春秋时节,文人学子们会齐聚牛山,举行“牛山会”,吟诗作赋,探讨经史。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对牛山的历史遗迹做了详细考证,让这座小山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
岁月到了今天,当今的牛山,早已不是当年的皇家牧苑,也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登临之地,它成了临淄人休闲娱乐、寻访历史的好去处。沿着山间的石阶缓缓而上,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可能藏着一段故事。山腰处的桓公祠,虽历经多次重修,却仍保留着古朴的风貌。祠堂内的齐桓公雕像,目光炯炯,仿佛仍在指挥着千军万马。祠堂的墙壁上,刻着《管子》中的名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穿越千年的智慧,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
沿着牛山往上走,便是“牛山木”遗址。据当地老人说,这里就是当年孟子所说的“牛山之木尝美矣”的地方。如今,这里早已重新栽满了松柏,郁郁葱葱,风吹过,松涛阵阵,仿佛在回应着孟子的追问。站在遗址旁,看着眼前的草木,不禁让人想起那句“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不仅是树木,人、社会、文明,不都是如此吗?
到达山顶,山顶的“望齐台”是牛山的制高点。登台远眺,临淄城的全貌尽收眼底。远处的高楼大厦与近处的农田村落交相辉映,现代化的工厂与古老的齐王陵遥遥相望。那一刻,你会真切地感受到,牛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它见证了齐国的强盛与衰落,见证了临淄的繁华与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