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玉勇 于 2025-5-2 19:34 编辑
读书日,读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张店杨玉勇
徐中约所著的《中国的奋斗》(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经典之作。这部著作以宏大的叙事视角、严谨的学术态度,从1600年前后的明清时期一直讲述至20世纪末,系统梳理了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冲击、内部社会变革以及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奋斗。阅读此书,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更能从中感受到一个古老文明在时代浪潮中寻求重生与崛起的坚韧精神,我们得以从历史的迷雾中探寻中国走向现代之路的轨迹,思考历史对当下的深刻启示。 一、明清时期:传统秩序的坚守与危机 《中国的奋斗》开篇,徐中约将目光投向明清时期的中国。彼时,中国处于传统农业文明的鼎盛阶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高度成熟,中央集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朝郑和下西洋,展现了强大的海上实力和对外交流的开放姿态,然而这一壮举并未持续,随后明朝逐渐走向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减少。 清朝建立后,在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但盛世之下,潜在的危机已经显现。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抑制了社会的创新活力,科举制度虽然选拔了大量人才,但也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导致科学技术和商业发展相对滞后。与此同时,西方世界正经历着工业革命的洗礼,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外扩张的欲望日益强烈。当西方列强带着坚船利炮叩响中国大门时,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和华夷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古老的文明开始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徐中约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内部的矛盾与问题,如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官僚体系的腐败等。这些问题使得清朝在面对外部挑战时显得更加脆弱,也为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埋下了伏笔。明清时期中国的发展轨迹与西方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历史阶段的转折,成为了中国走向近代化道路的起点。 二、近代的屈辱与觉醒: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徐中约在书中生动地描绘了这场战争的过程以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割让领土,丧失关税自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侵略不仅打破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也深刻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秩序。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在夹缝中艰难生长。面对国家的危亡,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之道。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来实现自强求富;从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行君主立宪,到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这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化道路上的不断尝试和觉醒。 徐中约在分析这些历史事件时,既肯定了这些探索的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它们的局限性。洋务运动未能触及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的根本变革,戊戌变法因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顽固派的阻挠而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然而,这些探索为后来的革命和变革积累了经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