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来自大洋彼岸

今日头条

文学云作家报山东花卉
山东奇石
山东封面
泰山云
查看: 211|回复: 1

古田在时光褶皱里的红色印记

[复制链接]

488

主题

45

回帖

261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616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田时光褶皱里的红色印记
                            张店  杨玉勇
晨雾像一匹被谁遗忘的素绢,轻轻搭在古田镇的屋檐上。我踩着青石板路往深处走,露水从瓦当边缘坠下,路面敲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替那些沉睡的岁月计数。街角的老榕树把影子铺得很远,树干上布满深褐色的裂纹,每一道都藏着故事——这里是古田,一个被时光反复摩挲的地方,红色的记忆如同地层下的煤,在寻常日子的肌理里静静燃烧。
厝里的晨光
镇子边缘的老式厝屋还保留着晚清的模样,夯土墙被雨水浸出深浅不一的斑驳,像幅没干透的水墨画。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天井里的石榴树正结着青果,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青石板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屋主是位姓陈的老人,正坐在竹椅上用竹篾编着箩筐,手指在篾条间灵活穿梭,仿佛在编织一段看得见的时光。
"这房子住了七代人喽。"老人抬头冲我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晨光,"当年红军来的时候,我爷爷就在这屋里给伤员换药。"他指着东厢房的木窗,窗棂上还留着个不起眼的小洞,"那会儿子弹就是从这儿飞进来的,擦着梁木过去,把墙上的年画打了个窟窿。"
我凑近细看,土墙上果然有处淡淡的凹陷,周围的墙皮微微隆起,像块愈合已久的伤疤。老人说那幅《麒麟送子》年画后来被小心揭下来收着,如今还在樟木箱里存着。"打仗的时候怕着火,什么都能丢,就这念想不能丢。"他的声音轻下来,篾条在指间顿了顿,"你看这屋檐下的燕巢,每年春天都回来,它们记路呢。"
屋檐下确实有个黑褐色的燕巢,几只雏燕正探出脑袋张望着。燕子的啾鸣声混着远处小学传来的琅琅书声,在晨光里荡开。老人说这声音听了几十年,从他小时候听到孙子辈,只是当年街角的练兵场,如今改成了晒谷坪,春末夏初的时候,满坪的稻谷能把阳光染成金黄色。
会议旧址的午后
午后的阳光变得厚重,我沿着巷道走向古田会议旧址。当年的廖氏宗祠被妥帖地保护着,灰瓦上的青苔在阳光下泛着银光,门楣上"古田会议永放光芒"的匾额被晒得发烫。跨进门槛的瞬间,喧闹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只剩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在光束中缓缓游移。
正厅的长凳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深色的木纹里嵌着岁月的包浆。讲解员说当年开会时,代表们就坐在这样的长凳上,有人自带了草垫,有人把棉袄垫在身下。墙角的火塘早已熄灭,只剩一圈熏黑的痕迹,却让人仿佛能看见冬夜的火光里,有人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作战地图,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着一张张年轻的脸。
偏房里陈列着当年的煤油灯,玻璃罩上的划痕清晰可见。据说有天深夜,几位代表围着这盏灯讨论到天亮,灯芯结了长长的灯花,谁都舍不得吹灭——那会儿煤油金贵,省下来的油能多照亮一个夜晚的讨论。墙上的老照片里,年轻的战士们背着步枪站在宗祠前,裤脚还沾着泥土,笑容却比阳光还亮,他们大概想不到,八十年后会有这么多人来听他们的故事。
走出旧址时,撞见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在台阶上写生。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把匾额上的字往画本上描,笔尖顿了顿,扭头问老师:"红军叔叔也戴红领巾吗?"老师笑着摇头:"他们戴的是红袖章,但你们的红领巾,是用他们的鲜血染成的。"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在画本上添了颗鲜红的五角星。

t01ba5042660189826e.png

回复 我要上头条

使用道具 举报

488

主题

45

回帖

261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616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溪畔的黄昏



夕阳把古田溪染成琥珀色时,我沿着溪边的栈道慢慢走。溪水不深,能看见水底圆润的鹅卵石,几尾小鱼倏忽游过,搅碎了水面上的霞光。岸边的芦苇丛里藏着几只白鹭,偶尔扑棱棱飞起,翅膀掠过水面时,会带起一串细碎的金鳞。

栈道旁立着块石碑,刻着"红军洗衣处"几个字。据说当年战士们就在这溪边洗衣裳,肥皂不够就用皂角,洗完的衣服晾在芦苇丛上,风一吹,蓝灰色的衣角在青纱帐里轻轻摇晃。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坐在石碑旁择菜,竹篮里的空心菜还带着露水。"我娘说,那会儿她总提着篮子来这儿,假装挖野菜,其实是给红军送盐。"老人的手指在菜叶间翻动,动作娴熟得像在抚摸一段往事,"盐巴藏在空心菜根部,用稻草捆着,没人看得出来。"

暮色渐浓时,溪对岸的村庄亮起了灯。老式的灯笼和新式的路灯在暮色里交织,恍惚间竟分不清哪盏灯是照向过去,哪盏是照向未来。有村民牵着牛从桥上走过,牛铃叮当声里,远处传来谁家屋顶的电视声,正在播《长征》的主题曲。歌声顺着风飘过来,和溪水的流淌声混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和谐。

我坐在溪边的石阶上,看最后一缕阳光从远山的轮廓线消失。溪水还在不知疲倦地流着,载着晚霞的倒影奔向远方。这溪水见过太多故事了,见过穿着草鞋的脚步踏过卵石,见过马灯下的笔迹划过纸张,见过离别时的眼泪掉进水里,也见过重逢时的笑容映在波心。它把这些故事都记在心里,酿成了岁月的酒,在每个黄昏里,悄悄散发着醇香。



星空下的祠堂



夜里的古田格外安静,只有风吹过祠堂飞檐的声音,像谁在轻轻哼着老歌。我又回到会议旧址附近,月光把宗祠的影子拉得很长,青砖地上的青苔在月色里泛着微光,仿佛铺了层碎银。

几个老人坐在祠堂门口的石墩上聊天,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他们在说年轻时的事,说公社化时的梯田,说改革开放后的茶园,偶尔也会说到更远的过去。"那会儿我爹是农会会员,"一个穿蓝布衫的老人磕了磕烟袋,"开会就在这祠堂里,主席台上挂着镰刀斧头旗,比现在的红旗鲜艳多了。"另一个老人接话:"可不是嘛,那会儿的人眼睛里都有光,好像知道明天一定比今天好。"

月光移过祠堂的飞檐,落在院中的那棵柏树上。这棵树是当年会议时就有的,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树影在地上晃动,像幅活动的水墨画。我想起白天在纪念馆里看到的照片,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树,只是当年树下站着的是穿军装的年轻人,如今换成了散步的老人和嬉戏的孩子。

远处的山上,茶园在夜色里呈现出深黛色的轮廓。古田的茶是出了名的,清明前采的春茶带着兰花香。茶农们说,这茶好是因为水土好,更因为种茶的人心里有股劲儿。"当年红军在这儿种过茶树,"一位茶农告诉我,"说等革命胜利了,要让全中国的人都喝上古田的茶。"现在,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包装精美的"古田红"茶叶,正从这个小镇走向全国各地。

夜深了,老人们陆续起身回家,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在巷子里渐行渐远。我站在祠堂前,看月光铺满整个庭院,仿佛能听见八十年前的脚步声从时光深处传来,和此刻的风声、虫鸣、远处的犬吠,融成了同一支曲子。

离开古田的那天清晨,又下起了小雨。青石板路被润得油亮,倒映着飞檐翘角和红灯笼。车站旁的早餐摊冒着热气,老板娘一边往碗里加辣油,一边和客人说:"今天要去纪念馆的话,得早点走,最近来的年轻人可多了。"

车开的时候,我又看了一眼那座被雨雾笼罩的小镇。它就像一本被精心收藏的书,封面是青瓦白墙的寻常模样,翻开书页,却能看见那些滚烫的字句——关于理想,关于信念,关于一群人如何用热血和勇气,在历史的褶皱里,刻下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而那些在晨光里苏醒的厝屋,在暮色里流淌的溪水,在星空下低语的祠堂,都在静静诉说着:这里的故事,从未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6 18:16 , Processed in 0.11485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