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山东花卉
山东奇石
山东封面
泰山云
查看: 622|回复: 1

流淌在鲁中平原血脉里的文明长河

[复制链接]

525

主题

85

回帖

2909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909
发表于 2025-9-25 06: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C.jpg
那日当晨光初照桓台大地,乌河如一条灵动的碧带,从临淄小黄山之阴的矮槐树村蜿蜒而来,穿索镇、过张桥、经耿桥、绕鱼龙,最终汇入马踏湖的怀抱,与小清河携手奔向远方。这条古称溡水、干时、乌龙江的河流,全长仅六十公里,流域面积不足两百平方千米,在数千年岁月中,它以清泉为墨,以涛声为笔,在鲁中平原书写了一部关乎生存、商贸、文化与重生的厚重史诗。
走进乌河春秋里,乌河的源头藏着自然的馈赠与历史的密码。在临淄辛店街道的矮槐树村,无数细小泉眼在河底悄然涌动,汇聚成河的初源。这里是亚洲最大的地下水源地之一,独特的地质构造让乌河自古便“从不干涸,水质绵软,从不结冰” ,即是冬春时节,河面也常腾起薄薄水雾,如梦幻仙境。村东的溡源桥见证着河流的沧桑,这座三孔拱式石桥由青石砌成,桥面56块石板铺就,两侧石栏雕刻着28星宿造像,桥端石狮镇守,西南侧14层太保台阶上的狮子头,更是古代测量水位的天然标尺,若洪水没了狮头,便预示着桥身将被淹没 。
河名的由来,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宋太祖赵匡胤的传说。相传他征讨山东时,曾在矮槐树村邮亭旁歇息,将龙袍浸入溪流,竟引出黑龙顺流而下,泉水骤涌成河,水色如墨,故称“乌龙河”,简称乌河。而他晾晒龙袍的小槐树,因承受龙袍之重不再长高,成就了“矮矮槐荫夏日浓”的临淄八景,村庄也因此得名“矮槐树” 。另有传说称,古时小黑龙与恶龙激战护民,百姓为纪念它而更名乌河,“乌者,黑也”,既是对龙色的描述,更是对守护之恩的铭记 。这些传说为乌河注入了灵性,让每一朵浪花都承载着先民的敬畏与想象。
河流是文明的摇篮,乌河对桓台的滋养,体现在农耕文明的繁盛上。桓台地处鲁中平原,自古便有“靠河吃河”的生存智慧。为将河水引向更远的田地,先民们创造性地开凿了“洞子井”,在地下六七米深处打通隧道,一头连通乌河,一头衔接田间水井,河不干则井不涸 。这种独特的水利设施让两岸旱地变良田,也引得周边村庄纷纷效仿,成为乌河沿岸最具代表性的生存发明。乌河水浇灌出的物产,早已融入桓台人的生活肌理。张家桥庄的大白菜因“得乌河水之利,品种好、产量高”,在百年前就远近闻名。立冬之后,村民们将白菜装船,顺乌河转小清河运往济南,或南下淄川换取煤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远销东营胜利油田,产销达至鼎盛 。河中的红腮鲤鱼肉质鲜美,清蒸、糖醋、炖汤皆为佳品;“乌鳝”与“缠丝鸭蛋”久享盛名,用河水制作的豆腐鲜嫩香甜,酿造的乌河大曲醇香浓郁,曾入选《中国名酒》一书 。河滩地上的芦苇更是宝,深秋时节,家家户户收割芦苇、掏芦根,冬闲时编席打箔,芦苇间的苦苦菜、曲曲芽、地环子,则成为孩子们解馋的野食,腌制成咸菜便是冬日里的美味 。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四的“捕鱼节”,是乌河沿岸最热闹的农事庆典。这天,各闸口开闸放水,河水变浅,男人们持罩携网,孩子们提篮拿勺,纷纷涌入河中。浑浊的河水呛得鱼虾浮出水面,众人争相捕捞,岸边还有人抠河蟹,喊叫声、欢呼声在河道里久久回荡。即便收获寥寥,那份与河水亲近的喜悦,也足以让人们回味整年 。而当南部山区连降暴雨,乌河也会露出威严一面,黄色洪水中裹挟着泥沙与树枝,沿河百姓便齐上阵抬土筑坝,在与洪水的博弈中守护家园,更懂水源的珍贵。
水运的兴起让乌河从“生命之源”成为“商贸动脉”。作为济南府到索镇的唯一黄金水道,乌河与小清河的贯通,使索镇“缘水而聚商”,成为鲁中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旧时的乌河上“舟楫穿梭,驿道上车辚马啸”,索镇大集人头攒动,粮、棉、盐、油在此流转,成为最大的粪肥交易市场 。从鱼龙、夏庄驶来的小船,满载着鱼虾、鲜藕与苇编在云涛两岸交易,构成了“水陆辐辏,商贾云集”的盛景。这种繁盛催生了影响齐鲁的商业力量,这就是桓台商帮。索镇东镇庄的高氏、北辛庄的苗氏等家族率先在大集积累原始资本,随后勇闯济南,建粮栈、设店铺、办工厂。苗海南兄弟创办的成通纱厂、济南成丰面粉厂,成为近代实业救国的标杆。苗海南出任第一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跻身毛主席生日宴的座上宾 。张启垣创办的“东元盛”染厂,从手工操作发展为现代企业,其故事成为电视剧《大染坊》的蓝本,传承为济南市第二印染厂的前身。“要想挣大钱,必须闯济南”的俗语,正是乌河赋予桓台人的商业勇气,让这条小河见证了齐鲁民族工商业的崛起传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5

主题

85

回帖

2909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909
 楼主| 发表于 2025-9-25 06: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聆听乌河的涛声,声中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印记。索镇乌河中段的云涛古迹,是河流文化的核心地标。这片南北长87米、东西宽31米的船形高埠,因“天将雨时云气盘于其上,若云若涛”而得名。大雨过后,水雾缭绕的高埠在奔腾河水中时隐时现,宛如海市蜃楼。清道光二十六年,索镇人于茂节在此立榜书石匾,更让此处成为文人雅士凭吊怀古之地。高埠上松柏青青,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廖荣标司令员撰写的碑文开篇“乌河清清,铁山巍巍”,让红色记忆与自然景观在此交融 。
当我沿乌河河畔而下,文化遗产如珍珠到处散落。临淄稷下街道的七孔桥,明清时每年正月十六都会举行“踩桥会”,百姓通过这种民俗祈求吉祥,现已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凰镇王家桥村是清代武进士王友询的故里,这位曾入藏平叛的儒将,其家风与乌河的刚柔相济一脉相承。朱台镇桐林村南的桐林田旺遗址,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龙山文化的印记,也是春秋棘邑、战国画邑的故城所在。南高阳村的高阳故城,更是《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做官著书之地,“高阳馆外酒旗风”的诗句,印证着这里当年酿酒业的兴盛,传说魏晋名士刘伶的墓葬便在此处。而朱台上河头村作为全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的起源地,其唱腔中或许还留存着乌河的涛声韵律。
历史天空中的春秋庄公九年,齐师与鲁师战于“乾时”,这场被称为“乾时之战”的战役发生在今索镇境内的乌河两岸。此战不仅奠定了齐桓公的霸业基础,更影响了整个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两千多年后,河水依旧流淌,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乌河曾是成为决定历史走向的舞台。
乌河,这条文明长河曾遭遇劫难。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排污口的污水倾泻而入,乌河一度“真的成了乌河”,清水变浊流,鱼虾绝迹,航运与灌溉功能被迫废弃,那个“鹅鸭游,鱼虾跳,飞鸟觅食”的江南风光不复存在 。河流的呻吟牵动着两岸人心,“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化作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救赎。桓台县开启了持续不断的治理工程:关停取缔环保不达标企业,封堵排污口,整修河道边坡,在乌河入湖口等关键节点建设“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用自然净化提升水质。仅邢家乌河人工湿地等工程的建成,便使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8万方,出水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II类标准。累计投入28.2亿元,治理河道130公里,绿化面积10万亩,沿河形成了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如今的乌河,泉水复涌,芦苇重生,消失的鸟类鱼类重返家园,“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画卷再度铺展。
漫步乌河岸边,溡源桥的石狮依旧威严,云涛古迹的晨雾如旧,只是多了晨练的老人与嬉戏的孩童。曾经的水磨遗址旁,如今建起了亲水平台;当年的商船航道上,游船载着游客追寻历史。张家桥庄的白菜地依旧丰产,只是运输早已换成了卡车,但村民仍会念叨“这是乌河水浇出来的味道”;索镇大集依旧热闹,桓台商帮的故事被编成评书,在集市一角循环播放。
当我回望乌河时,它没有长江的奔腾壮阔,也无黄河的雄浑浩荡,它以60公里的长度,承载了桓台人生生不息的密码。从乾时之战的硝烟到溡源桥的晨霜,从洞子井的清泉到商帮的船帆,从污染的阵痛到重生的喜悦,这条河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成为桓台人血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教会先民生存的智慧,赋予后世开拓的勇气,更警示着生态的珍贵。当暮色降临,夕阳为乌河镀上金边,水面波光粼粼,如撒落的星辰。岸边的垂柳随风轻摆,仿佛在诉说,河流的生命与人类的文明始终同频共振。乌河的故事,在继续书写;桓台的传奇,仍在随波流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3 20:19 , Processed in 0.09149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