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日手捧《止学》,研读它的核心要义,大脑不停地在思考,却从心中散发出人生生命情感。我一直在想,大脑掀不起风浪,因为大脑只是理性思维,它只是概念、判断、推理;只有自己那颗心才能掀起风浪,因为它是生命情感。《止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极具智慧的典籍,它虽不如《论语》《道德经》那般广为人知,却以“止”为核心,道尽了为人处世、修身立业的根本准则。心想新时代的人们,追求“内卷”“速成”,总在不断追逐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广的人脉,却很少思考“何时该停”“何处当止”。“止”并非停滞不前的消极懈怠,它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一种通透的处世哲学,也是一种守护心灵边界、积蓄生命力量的智慧。
《止学·贪》有云:“贪巧之功,天不佑也。”古往今来,因贪念无度而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复国,成就一代霸业。然而,在功成名就之际,范蠡却敏锐地察觉到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本性,更洞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规律。他毅然选择“止”,辞去官职,携带家眷与财富归隐江湖,化名“陶朱公”经商,不仅保全了自身与家人,更凭借智慧成为一代商圣,留下“三聚三散”的佳话。而与他一同辅佐勾践的文种,因贪恋权位,不愿功成身退,最终被勾践赐死,落得个“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社会上“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人在职场中为了晋升,不择手段地打压同事、虚报业绩,最终因谎言败露而被公司开除;有人在商业场上为了追求利润,无视法律法规,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最终锒铛入狱,毁掉了苦心经营的事业;还有人在生活中沉迷于物质享受,不断透支信用卡、借贷消费,陷入债务危机,让生活陷入绝境。这些案例都印证了“贪无止境,祸必随之”的道理。“止”于欲望,不是要人们摒弃所有追求,而是要学会给欲望套上缰绳,在合理的范围内追逐目标。就像登山者,明确自己的体力极限与目标高度,不盲目攀比他人,不因逞强而冒险,才能在欣赏沿途风景的同时,安全抵达山顶。守住本心,看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持清醒,避免在追逐的路上迷失方向,行稳致远。总的来说,“止”是欲望的缰绳,守住本心方能使自己行稳致远。
《止学·言》中写道:“言之祸,起于躁;行之毁,源于骄。”言语和行为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引发矛盾与祸端的导火索。言行无“止”,轻则伤人伤己,重则惹来杀身之祸。三国时期的杨修,才华横溢,却因言行不知收敛,最终丢了性命。曹操曾在相府门上写一“活”字,杨修便解读为“门内添活,乃‘阔’字也”,断定曹操嫌门太窄,自作主张让人将门改宽;曹操在一盒酥上写“一合酥”,杨修又当众解读为“一人一口酥”,带领众人分食。杨修的这些行为,看似是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实则是对曹操权威的挑战,更是言行不知“止”的表现。最终,在汉中之战时,杨修又擅自解读曹操“鸡肋”的口令,断定曹操即将撤兵,并四处散播,扰乱军心,曹操忍无可忍,以“惑乱军心”为由将其斩杀。杨修之死,并非死于才华,而是死于言行无度,不懂“止”的智慧。北宋名臣吕蒙正,以谨言慎行著称。他初任宰相时,有官员在背后指责他学识浅薄,吕蒙正听到后却假装没有听见,同行的官员想为他辩解,甚至要找出指责他的人,都被吕蒙正制止。他说:“若知其姓名,终身不能忘,不如不知。”正是这种“止”于言语之争的智慧,让吕蒙正不仅避免了与同僚的矛盾,更赢得了他人的敬重,在宰相之位上稳坐多年,成为一代贤相。日常生活中,“止”于言行同样重要。与人交往时,不随意议论他人是非,不逞口舌之快,避免因言语不当伤害他人感情;做事时,不骄不躁,不盲目冒进,考虑清楚后果再行动,避免因冲动行事酿成大错。谨言慎行,把握好言行的尺度,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远离不必要的祸端。总的来说,“止”是言行的尺度,谨言慎行方能让自己远离祸端。
《止学·怨》有言:“怨因德彰,仇以恩显。”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不如意之事,难免会与他人产生矛盾纠葛。若一味沉溺于怨恨、执着于过往,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潭,无法自拔;而学会“止”于执念,适时放下,才能解脱心灵的枷锁,拥抱新的生活。苏轼的一生,堪称“屡遭贬谪,却始终豁达”的典范。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从昔日的朝廷重臣沦为偏远之地的团练副使,人生遭遇重大挫折。初到黄州时,苏轼曾苦闷、彷徨,写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悲凉诗句。但他并没有沉溺于这种负面情绪中,而是学会了“止”于对仕途不顺的执念。他在黄州开垦东坡,躬耕劳作,与农夫为友,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慰藉。他寄情于诗词,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之作;他钻研美食,发明了“东坡肉”“东坡羹”,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正是这种“止”于执念的智慧,让苏轼从人生的低谷中走了出来,活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从容,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化财富。历史上也有一些人物,因无法“止”于执念而酿成悲剧。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大败,逃至乌江岸边。此时,乌江亭长已备好船只,劝他渡江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却执着于“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执念,拒绝渡江,最终自刎于乌江。其实,以项羽的威望与能力,若能放下执念,回到江东重整旗鼓,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但他却被执念束缚,最终落得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生活中,人们同样会面临着各种执念。有人因一段失败的感情,长时间无法释怀,影响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有人因一次考试失利,便对自己失去信心,一蹶不振;有人因他人的一句批评,便耿耿于怀,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这些执念,就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人们的心灵。学会“止”于执念,告诉自己“过去的已经过去,再执着也无法改变”,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总的来说,“止”是执念的解脱,适时放下方能拥抱自己的新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