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窑赋》:在命运的褶皱里看见人生的真相 张店杨玉勇 夜读《寒窑赋》,窗外正落着深秋的冷雨,滴答声敲在玻璃上,像极了文中那些穿透千年的叩问。这篇相传为北宋宰相吕蒙正所作的奇文,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无艰深典故的铺陈,只是以平铺直叙的口吻,将人生的荣枯起伏娓娓道来,却如同一面古镜,照见了每个生命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释然。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句子从纸页间浮起,恍惚间竟觉得,千年前那个在寒窑中忍饥受寒的书生,正隔着时空与每个在生活中辗转的现代人对话。 一、寒窑里的月光:苦难中的觉醒 吕蒙正的名字,总与"寒窑"二字紧紧相连。史载他早年家徒四壁,栖身于洛阳城外的破窑之中,靠乞讨与替人抄书度日。寒冬时节,窑外风雪呼啸,窑内四壁漏风,他常常冻得彻夜难眠,只能裹着破絮背诵诗文。《寒窑赋》开篇便直言这段经历:"昔时也,余在洛阳,日投僧院,夜宿寒窑。布衣不能遮其体,饘粥不能充其饥。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贱也。"这般直白的自剖,没有丝毫掩饰与美化,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具穿透力。 苦难从来不是人生的点缀,而是刻入骨髓的印记。吕蒙正笔下的寒窑,是物质匮乏的象征,更是精神淬炼的熔炉。当他"举目无亲,低头有愧"时,并未陷入怨天尤人的泥潭,反而在饥寒交迫中看清了世态炎凉。那些"上人憎,下人厌"的目光,那些"皆言余之贱也"的评价,像一把把钝刀,反复切割着他的尊严,却也让他在疼痛中悟透了人性的复杂。这种觉醒在文中处处可见。他写"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不是在感慨命运的无常,而是在苦难中提炼出生命的韧性。就像寒窑上空的月光,无论多么破败的角落,总能照进一丝清辉。当现代人在房贷、车贷的压力下喘不过气,在职场的倾轧中身心俱疲时,重读"饘粥不能充其饥"的描述,或许能在古今相通的困顿中,找到一份穿越苦难的勇气——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成为生命的铠甲。 二、命运的棋局:荣枯之间的哲思 《寒窑赋》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以冷静的笔触,拆解了命运的复杂棋局。文中列举了数十个历史人物的起落:"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子厄于陈邦,文王一囚羑里"。这些名字如星辰般在历史的天空闪烁,却都曾在命运的低谷中徘徊。 吕蒙正没有将这些人物的遭遇归因于偶然,而是从中提炼出"时也,运也,命也"的哲思。这里的"命",并非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对人生规律的深刻洞察。就像四季轮回有其自然时序,人生的荣枯也有其内在节奏。他写"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道尽了时机对人生的塑造作用。当韩信在淮阴受胯下之辱时,谁能想到他日后会成为统帅百万雄师的将军?当孔子在陈蔡之间绝粮时,又怎能预见他的思想会影响后世两千余年?这种对命运的理解,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年轻人总渴望"出名要趁早",却忘了人生的花期各有不同。有人二十岁功成名就,却在中年跌落谷底;有人四十岁仍默默无闻,却能在晚年厚积薄发。就像园中的草木,有的在春天绽放,有的在秋日结果,没有谁的成长轨迹是绝对的"成功"或"失败"。《寒窑赋》提醒我们,在顺境时不必得意忘形,因为"乐极生悲"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在逆境时不必自暴自弃,因为"否极泰来"是历史反复验证的真理。 《寒窑赋》中"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一句,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它并非否定个人努力的价值,而是强调认清时势的重要性。就像航船需要风帆与舵手的配合,人生的航向既需要远大志向的指引,也需要审时度势的智慧。这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的智慧,正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精神养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