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以其铿锵有力的词句,传颂千古,而诗的作者于谦,更是以其非凡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他的一生,是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的一生,是为了正义和百姓福祉不懈奋斗的一生。 1398年,于谦出生在浙江钱塘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他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手不释卷,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的勤奋好学在当地小有名气,邻居们都夸赞他是个有出息的孩子。少年时期,于谦读到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事迹,文天祥面对外敌入侵,宁死不屈,坚守气节,最终英勇就义。这段历史深深震撼了于谦的心灵,他对文天祥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从此将文天祥视为自己的精神楷模。他常常在心中默念文天祥的诗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激励着他立下远大的志向,要像文天祥一样,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15岁时,于谦在杭州吴山天风南面的三茅观私塾求学。一天,他来到山下的石灰窑前,看到师傅们正在煅烧石灰。一堆堆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的焚烧之后,就变成了白色的石灰。这一过程让于谦深受触动,他联想到人生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就如同这石灰的煅烧过程,只有经历千锤百炼,才能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于是,他提笔写下了《石灰吟》。这首诗不仅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更是他少年立志,心怀苍生,对未来人生的庄严承诺;也是他决心要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坚守自己的清白和正直,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都绝不退缩。 1421年,年仅24岁的于谦参加了会试。考场上,他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文采,顺利通过考试,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之路。他的才华和学识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担任监察御史期间,于谦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正直的品格。他深知监察御史的职责重大,肩负着监督官员、维护朝廷公正的重任。因此,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无论是面对朝廷中的高官显贵,还是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只要发现他们有违法乱纪的行为,于谦都会毫不留情地予以弹劾。他的弹劾奏章言辞犀利,证据确凿,让那些违法官员无从辩驳。他的这种刚正不阿的作风,在朝廷中引起了轰动,也让许多官员对他敬畏有加。 1426年,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明宣宗决定御驾亲征,于谦随驾出征。在这场平叛战争中,于谦负责安抚军民,稳定后方。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积极组织百姓提供物资支持前线。他还亲自到军营中慰问士兵,鼓舞他们的士气。在他的努力下,后方秩序井然,为平叛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战争结束后,于谦因功受到了明宣宗的赏识和嘉奖。明宣宗亲自召见了他,对于谦在平叛战争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他寄予了厚望。 1430年,明宣宗亲自御笔提名,升拔于谦巡抚河南、山西。当时,山西、河南两省正面临着严重的灾难。山西地区常年干旱,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经常遭受饥荒的侵袭;而河南则多黄河水灾,黄河水患频繁,淹没了大量的农田和房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于谦到任后,立刻深入两省各地,亲自考察当地的民情。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他看到百姓们在灾难中挣扎求生,心中充满了同情和责任感。为了帮助百姓解决温饱问题,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山西任职期间,他积极组织百姓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他还下令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如灌溉渠道、水井等,以解决干旱地区的灌溉问题。同时,他还关注百姓的医疗健康,派遣医生到各地为百姓治病,发放药品,控制疫病的传播。在他的努力下,山西的饥荒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百姓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在河南,他把治理黄河水患作为首要任务。他亲自带领百姓修筑河堤,加固黄河堤坝,防止洪水泛滥。他还制定了详细的防洪预案,组织百姓进行防洪演练,提高百姓的防洪意识和应对能力。在黄河水患发生时,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百姓抢险救灾,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此外,他还大力整肃官场,打击贪污腐败现象,平反冤案,为百姓伸张正义。他的公正和廉洁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爱戴,被百姓称为“于青天”。 于谦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他频繁奔波于晋豫两地,不辞辛劳,勤于政务。他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不惜付出一切努力。他的功绩卓著,使两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的名字在两省百姓中广为传颂,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和救星。 1449年,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年份。北方的瓦剌部首领也先势力逐渐强大,野心勃勃,妄图进犯中原,称霸天下。这一年,也先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亲自率军出征,抗击瓦剌。于谦得知此事后,深感忧虑。他深知此次出征风险巨大,明军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征,很可能会遭遇惨败。于是,他极力劝谏明英宗,指出眼下瓦剌军情况不明,需要进一步打探消息,明军也没有做好切实准备,况且皇帝离京事关国家安危,实在不宜轻率亲征。然而,明英宗被王振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根本听不进于谦等人的劝谏。他执意亲征,带领着5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正如于谦所担心的那样,明军在行军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由于准备仓促,后勤保障不足,士兵们饥寒交迫,士气低落。在到达大同以北后,前线传来了明军战败的消息,明英宗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原路撤回。在撤退过程中,王振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擅自改变行军路线,导致明军延误了撤退的最佳时机。当明军退至怀来县西侧的土木堡时,预先埋伏好的瓦剌军突然四面杀出。明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早已失去了斗志。在瓦剌军的猛烈攻击下,明军死伤无数,兵部尚书邝埜也死于混战之中。王振也在乱军之中被愤怒的士兵杀死。明英宗与亲兵突围不成,最终被瓦剌军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