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9-24 07: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年正月,周武王率周军主力再次东进,这次,他目标明确,直捣朝歌,灭掉商朝。出发前,他再次举行祭祀,发布了著名的《泰誓》(即“太誓”,意为“大誓师”),向全军宣告商纣王的四大罪状,“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重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残害百姓,毒痛四海”“剖比干之心,囚箕子,为炮烙之刑”。每一条都指向“失德”“失民”,而周国的使命是“替天行道,救民于难”。
这次诸侯的响应比孟津观兵时更积极。不仅有上次的八百诸侯,连楚国、蜀国等大国也派军前来,联军总数达到四万五千人(周军)加诸侯军数万人,战车千乘。联军沿黄河东进,一路畅通无阻,商朝的地方官员要么开城投降,要么弃城而逃,没有一支军队愿意为商纣王卖命。正月下旬,联军抵达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朝歌郊外),距离朝歌仅七十里,商纣王这才惊慌失措,急忙下令召集军队。此时商朝已无兵可用,主力在东夷,回援不及;朝歌的贵族军队寥寥无几;无奈之下,商纣王只能将大批奴隶、战俘和守卫都城的老弱残兵拼凑起来,号称“七十万大军”,开赴牧野迎战。表面上看,商军人数远超联军,这支军队却毫无战斗力,奴隶们本就痛恨商纣王,战俘更是巴不得商朝灭亡,他们根本不想作战,甚至早已心怀叛意。
二月初五清晨,牧野决战爆发。周武王先命姜太公率百名勇士出阵挑战,试探商军虚实;随后,他亲自擂鼓,联军分为左、中、右三军,向商军发起冲锋。按照姜太公的部署,联军不与商军正面硬拼,而是重点冲击商军的两翼,那里大多是奴隶和战俘。果然,战斗刚一开始,商军的两翼便哗变,奴隶们纷纷扔下武器,转身冲向商军的中军(贵族军队),甚至引导联军向朝歌方向进攻。商军瞬间崩溃,“七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带着少数亲信逃回朝歌,登上鹿台,穿上宝玉制成的衣服,自焚而死,自此商朝灭亡。
牧野之战的胜利,看似是军事上的胜利,实则是“民心向背”的必然结果。周武王在战后对将士们说:“非朕能胜纣,乃天能胜纣,民能胜纣。”他没有将功劳归于自己,而是归于“天命”与“民心”,这正是他与商纣王最大的不同:商纣王认为“我生不有命在天”,将天命视为私有;而周武王认为“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只有行仁政、得民心,才能保住天命。这种“敬天保民”的思想,后来被写入《尚书》,成为周王朝的治国纲领。
周武王进入朝歌后,第一件事不是庆祝胜利,而是安抚百姓。他下令联军“无杀奔走,告命于商”,不杀商朝的百姓和投降的官员;然后,他带着周公旦、召公奭等重臣来到鹿台,对着商纣王的尸体射了三箭,再用剑砍断纣王的头,悬挂在白旗上(这是当时的战争礼仪,象征着“诛有罪”,而非个人仇恨);随后,他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重修了比干的坟墓,表彰了商朝的贤臣微子,让商朝的贵族们安心。这些举动,迅速稳定了朝歌的局势,百姓们“执禽牵羊,委积道路”,纷纷前来迎接联军,就像迎接拯救自己的恩人。
安顿好人心后,周武王开始处理商朝的遗留问题。他将商朝的土地和人口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封给微子(后来建立宋国),让他奉祀商朝的祖先,“以续殷祀”这一举动被后世称为“兴灭国,继绝世”,体现了周王朝的宽容,也避免了商朝遗民的反抗;一部分封给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让他们监视微子和商朝遗民(史称“三监”);另一部分由周国直接管辖。同时,他下令废除商朝的苛捐杂税,打开钜桥的粮仓,将粮食分给百姓;释放被商朝囚禁的奴隶,让他们恢复自由身;毁掉商朝的炮烙等酷刑工具,向天下宣告“暴虐之政不复存在”。
周武王开始“定鼎天下”后,他将周朝的都城定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同时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修建东都洛邑,镐京为“宗周”,是周朝的发源地和政治中心;洛邑为“成周”,是控制东方、监视商朝遗民的军事重镇,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也是基于这个布局。他还下令将商朝的传国之宝“九鼎”(象征天下九州)从朝歌迁至洛邑,“定鼎洛邑”。标志着周王朝正式取代商朝,成为天下共主。
周武王 “分封诸侯”,根据“亲亲尊尊”的原则。将天下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三类人:第一类是王室子弟,如弟弟周公旦封于鲁(由长子伯禽代赴任)、召公奭封于燕、弟弟叔虞封于晋,这些诸侯成为周王朝的“同姓屏障”;第二类是功臣,如姜太公封于齐(营丘,今山东淄博),允许他“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赋予他讨伐不服诸侯的权力;第三类是古代帝王的后裔,如封神农氏后裔于焦、黄帝后裔于祝、尧后裔于蓟、舜后裔于陈、禹后裔于杞。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为了争取天下人心。
分封制的核心,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诸侯对周天子有进贡、出兵助战、朝觐的义务;周天子则保护诸侯的安全,调解诸侯间的争端。这种制度,在当时极大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一方面,它将周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另一方面,它让周天子的权力通过诸侯延伸到偏远地区,避免了像商朝那样“中央强而地方弱”的弊端。后来周王朝能延续八百年,分封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周武王命周公旦、召公奭等人制定“周礼”的雏形。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礼仪规范,如“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士大夫不得越级用礼”等;同时明确了“井田制”的土地制度,将土地分为九块,中间一块为公田,由百姓共同耕种,收获归周天子或诸侯,其余八块为私田,归百姓所有。这一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税收,也让百姓有了稳定的土地,为周朝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牧野之战后两年(公元前1044年,一说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病逝,年仅四十五岁(一说五十四岁)。他在位时间不长,仅约六年(继位后四年伐纣,灭商后两年去世),但他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其影响远超同时代的君主。
周武王的第一个遗泽,是为周王朝奠定了“长治久安”的基础。他灭商后没有像商纣王那样暴虐,而是以宽容、仁政对待商朝遗民,避免了“改朝换代必流血”的恶性循环;他的分封制让周王朝的统治深入到全国各地,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统一局面;他的“敬天保民”思想,成为周王朝的治国理念,被后世的君主继承。如周公旦在辅佐周成王时,进一步完善了周礼和井田制,让周朝的统治更加稳固,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周武王的第二个遗泽,是为华夏文明确立了“政治伦理”的核心。在周武王之前,商朝的政治是“神权至上”,君主通过祭祀祖先和神灵来巩固统治;而周武王提出的“天命无常,惟德是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将政治的核心从“敬神”转向了“保民”。君主的权力不再是“天生的”,而是“民给的”,只有行仁政、得民心,才能保住权力。这种思想后来被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仁政”“民本”的儒家政治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主流政治理念。
周武王的第三个遗泽,是塑造了“圣王”的典范形象。周武王不是“暴君”“枭雄”,而是“仁君”“圣王”:他继父志而不贪功,伐暴纣而不嗜杀,定天下而不专权,封诸侯而不猜忌。后世的君主都以他为榜样。如汉文帝、唐太宗等贤君,都曾以“周武王抚民”“牧野之仁”自勉;甚至在民间,周武王的形象也被神化:他被视为“正义”的化身,与姜太公一起成为民间信仰中的“保护神”,许多地方的祠堂里都供奉着他的牌位,寓意“保一方平安,行一方仁政”。
周武王姬发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个人英雄主义,却有“顺势而为、以仁取胜”的智慧;他没有留下太多个人的言论,却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君主”,君主不是“天下的主人”,而是“天下共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