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悌为先是王氏家族凝聚的“粘合剂”。“孝悌为先”是王氏家训的第一条,也是王氏家族的“立族之本”。在王氏家族看来,“孝”是对父母的感恩与赡养,“悌”是对兄弟的友爱与互助,只有家庭和睦,家族才能兴旺。《新城王氏家乘》记载了许多关于“孝悌”的故事。王重光年轻时,父亲因病卧床不起,他亲自煎汤喂药,日夜守护在病床前,长达三年之久,从未间断。王之垣与兄弟王之城感情深厚,王之城因科举失利而郁郁寡欢,王之垣不仅多次开导他,还将自己的俸禄分给他,支持他继续读书。王象乾在外为官数十年,无论官职多高、事务多忙,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回乡探望母亲,并亲自为母亲洗脚、捶背。这些故事,不仅被王氏族人代代相传,成为他们教育子女的“活教材”。为践行“孝悌为先”的家训,王氏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族制度。每年除夕,族人必须回到家中团聚,向长辈拜年;族中若有长辈去世,所有族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必须回乡奔丧;族中子弟若不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将被剥夺参与家族祭祀的资格。这种制度,不仅强化了族人的“家族意识”,更让“孝悌”成为了王氏族人深入骨髓的行为习惯。
耕读为本是王氏家族传承的“奠基石”。“耕读为本”是王氏家训的第二条,也是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关键。在王氏家族看来,“耕”是生存之本,“读”是发展之路,只有既懂农耕、又爱读书,才能让家族在乱世中立足,在盛世中发展。王氏家族后来虽然成为官宦世家,但始终没有忘记“耕读”的初心。“四世宫保”建筑群的西侧,有一片占地约十亩的“耕读园”,园内分为“耕作区”与“读书区”。耕作区种植着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由家族中的男性族人轮流耕种;读书区则建有一座“书斋”,内藏各类古籍数千册,族中子弟无论年龄大小,每天都必须在这里读书至少两个时辰。王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在当时的齐鲁大地堪称典范。他们不仅在家中设立书斋,并且创办了“新城书院”,免费招收族中子弟与周边百姓的孩子入学。书院的老师,大多是王氏家族中辞官回乡的文人,他们不仅教授学生儒家经典,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要求学生“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王氏家族在“耕读为本”的家风影响下,人才辈出。明清两代,王氏家族共出进士30人、举人58人、贡生150余人,其中不乏王士祯这样的文学巨匠(王士祯是王象乾的从孙,清代著名诗人,被誉为“清代诗坛领袖”)。这种“耕读传家”的传统,让王氏家族即使在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时期,也能保持家族的文化传承与人才优势。
廉洁自律是王氏家族为官处世的“护身符”。“廉洁自律”是王氏家训的第三条,也是王氏家族“四朝为官而不倒”的秘诀。在王氏家族看来,“廉洁”是为官的底线,“自律”是处世的准则,只有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才能在官场中站稳脚跟,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王氏家族的四位“宫保”,都是“廉洁自律”的典范。王重光在福建任上,不仅自己清正廉洁,还制定了“三不原则”:不接受百姓的礼物、不占用百姓的土地、不滥用手中的权力。他去世后,下属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几件旧官服和一些书籍外,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王之垣在户部任职时,拒绝了无数权贵的贿赂,甚至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块“勿贪”的木牌,时刻提醒自己要廉洁奉公。王象乾镇守边关时,将朝廷赏赐的金银全部用来改善士兵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每餐只有两菜一汤。王与胤在明朝末年担任户部尚书时,面对国库空虚的困境,依然坚守廉洁底线,至死未动过国库一分一毫。为了让“廉洁自律”的家训代代相传,王氏家族制定了独特的“为官诫约”。族中子弟凡入朝为官,临行前必须在家族祠堂举行“诫廉仪式”:由族长手持《新城王氏家乘》,宣读历代先祖的廉洁事迹;子弟则需跪在“忠勤报国”匾额前,发誓“若贪赃枉法,甘受族规严惩”。同时家族还定期派人前往子弟任职的地方,暗中考察其为官表现,若发现有贪污受贿行为,立即召回并依据族规严惩,绝不姑息。这种“廉洁自律”的家风,不仅让王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的官场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声誉,更让他们在朝代更迭的乱世中得以保全。清军入关后,许多明朝官员因“贪腐”而被清算,而王氏家族却因“清正廉洁”的美名,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尊重与善待。
忠勤报国是王氏家族家国情怀的“传家宝”。“忠勤报国”是王氏家训的第四条,是王氏家族的“精神内核”。在王氏家族看来,“忠”是对国家的忠诚,“勤”是对职责的坚守,只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让家族的荣耀得以延续。王氏家族的四位“宫保”,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忠勤报国”的含义。王重光治水福建,为了百姓安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王之垣整顿财政,为了国家富强,敢于顶撞权贵;王象乾镇守边关,为了边境安宁,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王与胤在明朝末年,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殚精竭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王氏家族这种“忠勤报国”的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他们为官者身上,更融入了每一位王氏族人的血液之中。明清两代,每当国家遭遇战乱或灾荒,王氏家族都会挺身而出。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攻打新城,王氏族人自发组织武装,保卫家乡;清朝初年,山东遭遇特大旱灾,王氏家族捐出大量粮食,救济灾民。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忠勤报国”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
岁月在流逝,历史在向前。四百余年历史车轮滚滚过去了,但“四世宫保”建筑群依然矗立在淄博桓台新城的土地上。王氏家族的家风,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传承与发展,成为了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四世宫保”,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数十万游客慕名而来,来这里感受王氏家族的百年传奇与优良家风。而王氏家族的后人,始终坚守着先祖留下的家风家训。在桓台县新城镇,王氏后人依然保留着“耕读传家”的传统,许多家庭都设有自己的书房,藏书数千册;他们坚持每年除夕团聚、清明祭祖,在祭祀活动中向晚辈讲述先祖的事迹与家训。如今的王氏后人虽大多不再为官,他们却在各自的岗位上,依然践行着“廉洁自律、忠勤报国”的家风:有的成为了教书育人的教师,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有的成为了救死扶伤的医生,在抗疫前线冲锋陷阵;有的成为了普通的工人农民,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四世宫保”的传奇,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告诉历史,一个家族的兴旺,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家风的传承;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于疆域的辽阔,而在于民族精神的凝聚。王氏家族的十六字家训,“孝悌为先、耕读为本、廉洁自律、忠勤报国”,虽历经四百余年的岁月沧桑,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了激励我们当代人修身齐家、爱国奉献的精神动力。
我站在这座“四世宫保”的青砖黛瓦下,仰望“忠勤报国”的匾额,仿佛耳畔听到历史的回响。那是王重光治水时的呐喊,是王之垣理财时的沉思,是王象乾戍边时的号角,是王与胤殉国时的悲歌。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跨越时空的家风赞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
|